第八十四章 交趾战事(1 / 5)

在朱瞻埈准备屠神的时候,征讨交趾的朱瞻基也同样在准备杀人。

不过他这边准备杀掉的是当地叛军的俘虏,而不是什么神灵之类的存在。

经过了几个月的征讨,朱瞻基击溃了交趾布政司境内大大小小的反抗势力十几个,抓到的俘虏也相当不少。

一开始朱瞻基还表现的比较仁慈,打算用王化来感化这些人,学一学诸葛孔明的七擒孟获,按照朝廷既定的战略来走。

他当然不是一味学习诸葛亮释放被俘的反抗势力首领,而是赦免那些普通的百姓,不追究他们反抗朝廷的罪过。

不然得话,造反在中国无论哪朝哪代都是要掉脑袋的大罪,也就是赵宋喜欢玩招安,算是个例外。

朱瞻基不打算追究这些普通交趾当地百姓反抗朝廷的罪过,主要还是看当地实在是太穷,这些当地百姓家里可谓是字面意思的家徒四壁身无长物。

住在已经被大明开始开发的城市里的百姓还稍微好一点,起码还有像样一点的房子。

可当大军出征在外,路过一些村庄的时候,看着那些就只是用竹子或者木板搭建起来的茅草房子,朱瞻基觉着自己就算把他们都杀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只是威慑当地百姓不要再反抗朝廷,砍掉那些为首的叛乱分子的脑袋就够了,没必要搞大肆株连或者屠城灭村之类的事情。

虽说这些当地百姓大多和叛军有关联,很多当地人干脆就是叛军,就连村庄也是叛军盘踞的据点,但杀光他们并不是明军的作风。

现在的大明军队还是一支军纪严明的王师,没堕落成明末那群兵过如篦、匪过如筛,借老乡人头领军功的兵痞。

所以对于朱瞻基不打算大肆株连当地百姓的决定,作为副将和实际指挥的李彬也觉得这样可以彰显朝廷的仁义,所以就同意了朱瞻基的决定。

然而当他们的命令执行下去之后,明军后勤屡次遭到偷袭,甚至有人在他们的饮水、粮食中下毒,更有当地女子引诱明军将士再行杀害的事情发生。

面对这种情况,就算朱瞻基再怎么想要表现出朝廷的仁义,表现出他朱瞻基不是一個嗜杀之人,这种时候也必须开杀戒了。

没出问题之前或者问题不严重,朱瞻基都可以继续执行怀柔政策,但现在这些当地人表现得并没有因为朱瞻基的怀柔而有所感化,无论是出于大军稳定后方和战局的需要,还是维持朝廷的威严,有些杀戮都是必须要进行的。

于是在李彬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