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过招(2 / 3)

自从鬼子入侵华夏以来,苏教授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利用自己毕生所学为华夏尽一份力将鬼子赶出国门。

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顽军一直不重视装备的研发……

其实这不能怪顽军,因为此时的华夏与鹰酱以及列强的工业和科技差距太大了,大到让人对自主研发完全失去了信心。

因为差距一大就很可能会出现一种让人很无语的情况: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研发一种技术,好不容易出成绩了,结果因为研发时间太久,出成绩时甚至还没出成绩时,这技术已经被淘汰了。

于是再研发,又被淘汰,再研发又被淘汰……结果就是永远跟在别人后头走始终看不到希望。

就如阿三的光辉和阿琼,那是数十年磨一剑。

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发成本分摊到这些装备后使其成为全球最贵的坦克和战机,但还没装备部队就发现已经落后了。

>

贵的就一定是好的吗?

装备还真不一定。

贵的也可能是落后几代的东西, 甚至是自己的军队都不愿装备, 需要**强制购买的东西。

此时的顽军也同样处于这种状况,于是就有“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种说法。

因为买的又便宜又好用,还比自己造的先进好几倍……

但这同时也是陷阱,一旦进入买装备的循环,国家的军事就被别国控制而部份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权了。

归根结底,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工业水平过于落后无法成为装备研发强有力的基础。

因此,华夏数十年的发展就是脚踏实地的搞工业化,等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军事科技就是水到渠成。

反之,不发展工业而选择发展软件业的阿三,就会出现造飞机发现自己不会做发动机不会做雷达不会设计不会……甚至造把枪都不会生产子弹,神仙也拿这种情况没办法。

因此,苏教授在顽军那不被重视,不是苏教授的错也不是顽军的错,而是环境使然,苏教授、和志民这些人才在这环境下没有成长和被重用的土壤。

但是到八路军这就不一样了。

确切的说,是在王学新的指挥下才有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