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个体与族群(2 / 3)

用效率更高,可以产生更多的种类的营养物质。

相对应的是,虫黄藻需要的营养物质种类更多,生存条件要求也更严格,导致它们适应能力更差,只能依靠珊瑚虫才能生存。

有利也有弊,虫黄藻的基因组容量更大,曾凡可以做手脚的地方更多了。

太过复杂的基因组不好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虫黄藻的基因组既不太复杂,又有比蓝藻大很多的容量,也正适合他进行编辑实验。

怎么样将两者的特长结合到一起,成了曾凡最近研究的重点,在蓝藻上面实验过的通讯能力可以加上去。

曾凡忽然觉得他编辑的这部分基因代码有点类似于木马程序,寄生在这些微生物体内,但是只有单个生物没有用处,需要一定数量配合作用,就可以进行远程通讯,让他实现远程的操控。

这些最简单的原始生物只凭基因中的本能进行活动,没有自我的意识,严格来说,它们算不上真正的生命。

当它们形成一个大的群体,尽管仍然没有自我意识存在,可是族群整体为了生存扩张不断进行各种可能性的尝试,这时候才勉强算是一个生命体。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更复杂的高等生物,包括人类在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以为的我,是真的我吗,婴儿出生后,一切也是凭借基因中的本能支配,饿了就知道叫喊,有奶便是娘,一样没有我的认知。

所谓我的认知,不过是成长过程中,在其他人各种有意无意的教育熏陶中形成的,其实是一种族群中的我。

任何人都需要得到某一族群的认可,找到认同感,才能生存下去,失去了这种认同感支撑,再强大的人,也很难生存下去。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尽管个体生存能力远强于作为微生物的蓝藻,虫黄藻之类,离开了群体,一样是很难长久生存下去。

对自我的认知,既能成为生存的支撑,在某些时刻爆发出强大的能量,也成了生存的障碍,一旦这种认知出现混乱,各种自我毁灭的行为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自然界中,那些最容易灭绝的物种,往往都是那些个体能力强大,喜欢独自生活的种群,这样的种群一般繁殖能力很差,幼体长大很不容易,而数量和环境适应能力,才是一个种群存在的基础。

在几十亿年的地球岁月里,再强大的生物个体,也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和地质气候灾害的毁灭。

人类的理论寿命不过一百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