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说不清的感觉(2 / 3)

今天录下来的音频文件。

他买了市面上性能最好的录音设备,自己重写了一套录音软件,就为了尽可能全面的保存现场的声音信息,编辑之前他戴上耳机重新听了一遍当时的录音。

最新型的麦克风灵敏度很高,当时被耳朵自动忽略的环境噪音都被清晰的记录了下来,尤其是吹过麦克风的风声,在回放中显得格外刺耳,经常压过乐器的声音。

他没有对演奏声音做任何修饰,而是保持原先的波形,只是去除录音设备过于灵敏收进来的噪音,经过降噪编辑处理后,才勉强恢复了当时演奏的音频。

再次试听的效果,也只能还原当时百分之七八十的感觉,是他的耳朵太过灵敏了吗?

可能这就是乐器声音和耳机模拟的差距吧,看来他还要深入学习一下电子工程学的课程,更详细的了解录音设备和音响耳机的工作原理。

如果有必要,他还要按照自己的要求设计一套录音播放设备,网络测试可以靠人数堆叠可靠数据,人脑听觉神经的测试就不行了,他总不能每个人都现场演奏一遍吧,就算那样也未必能保持相同的水准。

没有好的设备,就没有高质量的音源,纯软件编辑的音源好似更简单方便,可是容易失去收录音频的特征,未必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于是,曾凡暂停了录音,开始从头研究麦克风,耳机,功放音响的工作原理,设计制造流程,电路设计思路等等知识。

留声机发明到现在不过一百二十多年,录音放音设备已经演化了不知道多少代,但是声音从模拟信号转换到数字信号才不过十几年内的事,转换成数字信号才可以方便的在计算机上面编辑压缩,美化修声进行各种处理。

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人的耳蜗接收到声音,转换成生物电信号发送到大脑听觉中枢也要经历类似的过程。

只是人体有更加巧妙的设计,通过两侧耳朵位置,耳廓形状,耳道回声,耳蜗厚薄分区,神经纤维束内外分布,将接收到的声音进行了一系列的降噪分频处理,没有现代设备数模转换这么简单粗暴,而是最大程度保留了外界声音的信息,传递回中枢听觉系统进行分析判断。

现有的录放设备再精巧,也不可能百分百还原录音现场的情景和位置信息,他自己能通过录音听到当时百分之七八十的感觉,还是因为他有现场记忆,换个人都未必有这个感觉。

研究了一圈,又回到原先的路径,硬件方面改进可能性不大,只能通过软件编辑进行弥补,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