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朱由校的心思(2 / 3)

如许多人说东林反对加税,其实并不是,他们反对的是中央直接收税的制度。

例如神宗派太监征收矿税,他们极力反对,批判为神宗搜刮民脂民膏。主张税必须由地方先收税然后再上交朝廷。

因此对此进行朝议就很有必要,朱由校让朝臣们都提意见,共同商定,他也知道中间会各种推诿扯皮,而他就要做最终拍板人。

等决策一定便立刻推行,哪一派的建议就由哪一派推行,如果效果不行,他也不建议派宦官去办,先把事情干起来,钱收上来,然后再说其他。

待到国家财政困难稍微得到缓解,那他真正要做的便是统一财政,将朝廷收支都归于一个机构,比如户部或者类似于宋代三司使的机构,统一全国收支,统一运输财务,提高效率,减少损耗。

目前这也只是个想法,需要慢慢筹划构建。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开源,找到更多的财源,度过当前难关。

财源在哪里,作为后世者,他心里也大概明了。

但自穿越来后,他发现古人特别是能经过科举考试之人,他们的智慧不下于现代人。

这让他不禁心中有疑问,难道这些读书人就没看到问题所在吗?为什么现在是民富朝廷却用度不足,朝廷钱这么少,钱都去哪里了?是收不上来税还是什么原因。

于是趁着日讲结束之余,朱由校便向丁绍轼问出了这个问题。

丁绍轼听闻也思考片刻,随后郑重地向朱由校一拜。

“陛下,此问题甚大,臣不敢妄答,但依臣观史书之间,宋之养军十倍于今,而不匮乏者,固茶酒盐矿海榷之利,而这些之利,朝廷虽有,但远逊与宋。

只因这些产业诸多王公贵族,士绅地主牵扯其中,绝大部分红利都归于地方士绅豪强,其中盘根错节,想要革新变法,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阻力甚多。

因此每次朝廷一提到开辟财源,便有人上书说不能行聚敛之术,不要与民争利,开海、盐铁、榷茶等均是如此。

诸臣熟读史书,自然知晓其中要害,让许多人不敢行更易之事。朝官们也怕会败毁名声,招来其他人怨恨。

哪怕许多官员不怕得罪人,却不能不顾及名声,导致不敢做,不能做。

如果要广开财源,此事说易也易,说难甚难。

全在陛下能否坚定为天下、为社稷之宏图决心,力破痼疾,毫不动摇,定要选用坚韧之辈,不惧流言尔。”

朱由校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