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九章 一举三得(2 / 3)

所以我就想让您以工部尚书的身份重点介绍一下这些农具的用处。

咱们都知道,明年户部会在一定范围内推广高产粮种,最多两年时间,咱们大晟的百姓都会换粮种。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咱们得提前将工具准备好,让老百姓们提前适应一下。

大伙儿使用之后肯定会有反馈,在高产粮种彻底铺开之前,咱们兴许还能将工具改进一两次,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李尚书转头看过来:“这事儿户部会负责,咱们提前跑了,不太好吧?”

“大人,不是我说,就户部的办事效率,我是真不抱什么指望。

您看咱们工部费心改进各种农具,可是老百姓们真正在用的又有几种?

如果不是来工部任职,我都不知道一个犁耙还分这么多种。

况且户部这一两年的重心肯定都在新粮种上,咱们这等小事他们肯定不会上心。

既如此,还不如咱自己来想办法。

您可别小瞧了我这京报,它目前虽然只在京城发售,但是每两个月就会整理一次,将两个月内报纸上面有用的信息挑选出来重新排版,然后发到各地。

我虽没办法保证能将这些东西送去每一个县城每一个镇子村子,但是最起码有奇趣阁的地方就有浓缩版的京报。

目前我虽不知道这种宣传效果如何,但好歹也多了一个渠道不是?”

李尚书略一思索后,便将这事儿应下。

“要我写稿子没问题,但是地方你得给我留大点儿,咱们工部这么多好东西,地方小了可写不完。”

“大人,我觉得您也别写太多,写多了人都找不到重点了,反而起不到任何作用。”

这样,回头我就在京报上给咱工部开个专栏,专门用来介绍各种工具。

每期报纸您就挑两三样重点介绍,咱主打一个细水长流,只要在报纸上露面多了,大伙儿肯定能意识到咱工部的重要性……

不对,是意识到咱们确实一心为民,为大伙儿做了不少实事。

您觉得我这提议怎么样?”

“哈哈哈,好,很好!”李尚书激动之下在安之的肩头拍了拍:“不错,年轻人就是脑子灵活。

你等着,我这就去写稿,一定将咱们手里的好东西都推出去。”

一期报纸写两三个农具,对工部来说是个长期的宣传窗口,对老百姓来说更方便聚焦,对报纸来说,又多了一个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