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风声鹤唳(2 / 3)

如果太子殿下真要做点什么,就算他们这些六部五寺基层官员暗中联合起来,真就能影响太子殿下的决断吗?

殿下啊殿下。

我等也是您的臣子,您怎么就能这么偏心呢。

六部五寺的臣属们暗自焦灼着。

而他们头上的主官,则趁此良机,明面上抚慰两句,收拢人心,背地里笑盈盈的看戏。

就等着看太子殿下怎么解眼下这个困局。

虽说如今能任六部五寺主官的这批人,多多少少都曾跟着老朱建功立业,也都是看着朱标长大的老臣。

可要让他们这些人真正服气,听凭太子调遣。

那也得通过他们的考验才是。

对朱标服气,和因为对老朱服气而对他的继承人服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要么真能折服他们。

要么给他们带来没法拒绝的利益。

否则,尚且只处理了明初四大案其一的朱标,即便在如何处置曲阜孔家族人的问题上曾势压百官。

但在他们这批人看来,那也只是取巧罢了。

可紧接着传来的消息,就让绝大多数人不淡定了。

太子殿下念及李司业劳苦功高,二十多年兢兢业业无一错处,其弟子无不称颂其贤德,同僚旧友无不称颂,特赐车马送其归乡,并亲笔题匾,诱掖后进,以为表彰。

还传诏苏州知府,待其车马抵达苏州府时,敲锣打鼓,八抬大轿,抬匾归乡,以诏其贤。

希望苏州知府能知人善用,广邀大儒,尽快修订好《官学》,以慰天下学子求学之心。

能混迹官场的,没一个是**。

当这个消息一处,谁还看不出来,太子殿下表面上虽是放了人。

实际上就差耳提面命,让苏州知府好生照料好这位国子监司业。

最好能将他一并拉进官学校订的那批大儒中。

如此一来。

虽说是离了京,好似是断了京城人脉吃了亏。

可是这又是八抬大轿,敲锣打鼓,又是抬匾归乡,诱掖后进的。

还把人安排进了官学校订的行列。

将来极有可能还要将名字录入校订后的《官学》的扉页里。

面子里子照顾的那叫一个到位。

一进一出哪里还有亏,简直赢麻了好吧。

人活一世。

到头不就为了这点东西么。

看着这位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