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二王三恪制度(1 / 3)

谋晋 石头阿愣 1247 字 10个月前

桓温一看连陈留王都站出来求情了,便知道此事办的确实有点不得人心,若是继续坚持的话,有可能把满朝公卿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这显示不是桓温想要的,而且把皇帝逼的太急了也不太好,于是便叹了口气,决定放武陵王一马。

而桓温之所以对陈留王的意见这么在意,很大程度在于陈留王的身份,陈留王的始封王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曹奂是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初被封为常道乡公,魏帝高贵乡公曹髦被成济弑杀之后,司马昭与众臣商议,决定立曹奂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后来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魏国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

陈留王虽然也是王,但是跟其他王不同,其他王都是皇亲宗室,因为宗亲血缘关系而被封的王,而陈留王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传统——二王三恪制度而被封的王。

二王三恪起源于尧舜时期,具体成型于西周,属于五礼之中的宾礼,在每次改朝换代之际,新的统治者为了表示宽宏大度,同时也为了笼络前朝遗民,突显继承前朝统治的合法性,对于放弃政权的前朝统治者的后裔,往往要给予一定的**和经济特权。

这些人是不被视其为臣子的,而是称之为宾,意思就是他们在我们这里是客人,所以他们不需要履行臣子的职责,朝见天子时,这些人不用臣礼,而是宾礼。

比如尧死后,舜以尧的儿子丹朱为宾,称为虞宾,不视之为臣子。

舜死后,夏禹封丹朱于唐,封舜子商均于虞,皆不用臣礼,而用宾礼。x33

周武王灭亡商朝后,本着“灭人之国,不绝其祀”的原则,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为王,继续祭祀商朝宗庙,在武庚叛乱被诛之后,又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在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授予诸侯国五等爵位当中最高等的公爵,并特准其在领地里照行商朝之政,并用天子礼乐供奉商朝宗祀。

在加封商朝贵族的同时,周朝还加封黄帝的后裔为祝国之君,尧的后裔为蓟国之君,舜的后裔为陈国之君,夏朝的后裔为杞国之君。

上述封国中,黄帝的后裔封祝国、尧的后裔封蓟国被称为“二王”之制,虞舜后裔封陈国、夏朝后裔封杞国、商朝后裔封宋国被称为“三恪”之制,加起来合称“二王三恪”制,至此,二王三恪制度最终成形。

这些封国都有各自的领土、户籍、军队和**,周朝对他们的加封没有半点虚假,他们的生存时间也都很长,这些国家也都成了周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