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 避而不见(1 / 3)

初唐异案 伊岛甫 1314 字 10个月前

只是写了一封要往翠峰山去的书信,就勾起这许多往事,是源乾煜没有料想到的。

更甚的是,脑中的回忆还未停下。

对他这样的人而言,致仕是个过程,而非动作。

彼时,他的顶头上位恰逢是因神龙兵变而坐享渔利的武三思。

朝中百官从上到下,又有哪个不是对相互之间的家世、人情往来知根知底的,尤其像武三思这般高位,想要知道一个前下属礼部侍郎的底细,还不就是易同反掌。

在敬晖再次派自己儿子敬诚至源府,替自己父亲,也是替张柬之、崔玄暐这些忠于大唐的老臣对源乾煜百般挽留之后,他还是毅然将自己的致仕文书递了上去。

致仕文书还未至圣人,就卡在了武三思的手中,源乾煜的侍中生涯做得异常低调,往日武三思只顾为了自己姑姑的大周,应付同为侍中的敬晖,还有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完全忽略了还有一位没有倾向的侍中源乾煜。

源氏几代贵胄,至这一代也为众臣前列,如今突然致仕,武三思自然想要知道其中缘由,要宫城中的内侍眼线相互打探才知,敬晖与源乾煜发生的一幕。

彼时源乾煜因多与玄元皇帝庙丘真人相熟,故而得明明笃信佛教的姑姑武后器重,终于长安末年得以越过自己礼部尚书的身份擢升侍中,若是后来没有那五个老臣,这件事就足以让武三思这作为侄子的礼部尚书纠缠许久。

本文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欢迎下载APP免费阅读。

但眼下却不是细想这件事的时候,而是想这封致仕文书该如何处理。

直接撺掇韦后,给圣人吹吹枕边风,直接就接受,似乎不足以敲打向源乾煜示好的敬晖等人,于是心生一计——直接在朝堂议政时,将此事广而告之,引得群臣议论。

心生此计,好处有三:其一借众臣对源乾煜致仕的反应,认明各人在复唐后的倾向到底是忠于唐,还是留恋于前武周朝。

其二源乾煜位极正三品侍中,如今正值大有可为的壮年之时,选择致仕,群臣或言不可理解,或言自有抉择,或一言不发,借此也能知何人未来可以名利相诱,加入自己与韦后一方。

其三借此事看明白圣人对这般臣子的态度,源乾煜在许多事情上看似低调,实则立场分明,只为仁政,其它皆可抛,颇有书中记载的高宗朝儒臣王勃子安之相,若圣人对其抱有极强挽留之意,便知复唐之后,万事百废待举的走向。

此计一出,武三思自以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