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哀家都是为了读书人好啊(1 / 4)

“贤宁太后足以推心置腹,将哀家与皇上的肝胆之心皆剖于蔡先生之前,那哀家便再说说具体的事情吧。”程凉无比丝滑的接过了话头,“首先是翰林院之事,朱庸等人金玉在外、败絮其中,既对不住圣贤之学,亦有愧于先帝们的荣养,万民更是受其害而未受其利,哀家诛他们无愧于天地良心,更不怕别人评说。

但是翰林院本身却不会废弛,哀家跟贤宁太后商议过,此处就该是我大秦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处。将来入的翰林院的翰林,要有三点——有德、有才、有功。

何为有德,利民为有德;何有有才,利民为有才;何为有功,利民为有功。”

蔡麟又被一种新的暴击击中了,他从来没觉得自己这么无知过,不得不开口询问:“听太后所言,皆为利民,其中又有什么差别呢?”

“利民之才在于其心,利民之才在于其能,利民之功在于其结果——刚才贤宁太后跟你说的知行合一四字,便在这三利之中。”

蔡麟凝神思索了好一会儿,慢慢点了点头:“似乎有些明白。现在是想做高官必先入翰林,将来便是想入翰林必先做好官。”

“没错。”程凉很满意蔡麟的领悟能力,“但也不仅仅是做好官就够的,比如一个县令仅仅是将自己的一个县治理得百姓丰足,这不过是尽职;但他要是在自己县中试出了什么足以推广全国,使百姓得益的方法,并真正使百姓得到益处,便可以县令之身荣登翰林之位。将来授文正也好,文忠也罢,皆是可能。”

蔡麟细细一品,竟是汗如雨下,再次拱手:“学生受教。”

“再说科举之事,科举乃国之大本,自是不可动摇。哀家为什么要改变判卷的方式,你可有细细想过?”

“愿听太后指教。”

“天下读书人成千上万,能成大儒的最终有几人?”

“万里挑一。”

“正因为如此,科举之门只能向少数人敞开。三年一科,选三百人,三十年才能选三千人,大秦只是州便有三百六十个,还不算军府、京中和边军文官。三十年每个州才能分到七八个人甚至更少,他们想要贪污也好,想要擅权也罢,皇上能耐他们何?

若判卷的时间能减少一半,且不需要太多的大儒介入就可保证科举公正的话,那么科举人数就可以增加,甚至可以推及举人、童生的考试。这不是在削弱读书人的地位,而是在增加读书人的机会,蔡先生不会想不明白吧。”

“学生糊涂!”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