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个程序并非全无破绽。APP实际使用过程之中,就出现了几次诸如因为完成时间太相近,导致双方失去协助和被协助的机会,致使丢失分数,又或者是因为多人差不多同时完成,选择协助的顺序又有随机性,导致先完成的人反而没有协助加分的问题。
为此殷怜又对程序设定进行了几次调整。她在简单粗暴的一键协助和更加麻烦但是互动性更强地留出协助延长时间里面选择了后者,并增加了完成关注提醒。设计上,仍旧是只有先完成的才能给后完成的协助,保留了原有的竞争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却给使用者留出了比较温情的五分钟作为反应余地。
这其实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孩子们觉得这个设计很不方便,但是老师却很能理解殷怜的做法,对孩子们说:“殷小姐希望你们能互相帮助。”
虽然有点麻烦,但这是温柔的期待。所以孩子们也接受了。
因为患难与共,这群孩子们的关系如今是很好的。在他们还到处拍戏的时候,许多孩子本身其实关系都很普通,大部分仅仅只是叫得出名字的关系,仅仅可能只有那么一两个人拥有比较亲密合契的朋友关系。但是此时的孩子们同住同学,又遭遇过同样的伤痛,面对同样的困境,很自然地开始了有了相似的心情和共同的愿望。wwω.ЪiqíΚù.ИěT
他们的关系飞快地亲密起来。
但不是所有人都很坦然地接受这样的亲密。就是有人天生孤僻,不擅长与人交往和相处,不够主动。负责照顾他们的人当然也都鼓励过他们进行更多的社交,但是改变一个人的天性谈何容易?
但是殷怜的这个程序一出,孩子们之间的社交效果的改善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不是孤僻的小孩因为新的玩具主动迈出了社交这一步,而是性情活泼的孩子为了自己的分数和奖励,开始积极地跟孤僻的孩子沟通。双方都觉得自己得到了帮助,所以社交意愿很自然地开始增强,虽然目前还不到交心的程度,但也是极好的开始。
殷怜在观测他们最近的学习进度和APP的使用情况时候,就经常会发现孩子互相督促和鼓励对方努力完成作业,虽然本质目的是为了能让自己得到更高的积分加成,但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很明显也收获了很多别的东西。
这种互相帮助很快就不再受限于积分本身。
心理医生也同样见证了这一切,然后在交流的时候,问殷怜:“这是你一开始制作这个APP的目的吗?”
殷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