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走出去(2 / 5)

规模、经济、效率和科技转换率的盈亏线。体量不够,投入产出划不来,产业链不够完善,中间副产物不能充分利用,技术不达标,就不能完整把控各个中间环节,提高效率。”

闻言的金尚,也稍微明白了一点。

“就好比单纯的农场,和单纯的牧场,搞高科技沼气池和堆肥,其实划不来,还不如用天然气和土法沤肥。”

“就是这个道理。技术是有成本的,如果条件不合适,不仅起不到助推的作用,还会拖后腿。但这并不代表技术不实用,只是不适合某些人用而已。其实一直到四年前,咱们家的农牧场,才勉强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家的模式,形成了初步的技术产出循环。”

简单几句话,也难以掩盖这么多年来,二姑夫张华和二姑妈金兰芸为了坚持下来,到底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

“正是因为如此,咱们家的‘北国之春’品牌,才能勉强打响知名度,绿色生态的概念,还是不虚的。以相对更小的成本得到更优质的产品,卖更高的价格,也是理所当然。”

“确实,谁家的成功,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望着不远处一道道如同路基一般,数米高,十几米宽的梯形长条黑褐色土堆,张云鹰指着类似龙门吊行车,还在不断往土堆地注水,或者其它什么溶液的巨大机械,解说道:

“那就是用沼渣为主料,混合了半腐化秸秆,枯枝败叶等,再加入一些催化剂,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作为改善土壤,增强肥力的‘黑色黄金’使用了。”

“这种方法,能够培育出真正的腐殖土吗?”

“应该差不了太多。用经过如此调制的土壤作为基底,再辅以少量的氮肥,就比周边没有采用如此方法的土地产出高多了。比真正的黑土地也差不了多少,虽然花了不少人力物力,但总体而言,还是赚了不少。”

这就很难了。

农牧场的规模上来了,科学养殖,集约化精耕细作,提高亩产,就是重中之重,肥沃的黑土地不常有,但土地到处都是,关于种地,国人真的是很认真的。

略有些腥臭的味道,是微风将水汽吹过来,夹杂着发酵残液味道的结果,金尚、齐招云和魏双萍微微皱眉,张云鹰倒是比较习惯,脸色不变笑道:

“这都是明年丰产的征兆啊,这几道腐殖土培养基,就是明年我家改种大豆的底气。大豆产量高,经济价值更高,可对土壤的要求也不低,要是没有足够的肥力,就必须大量施肥。真要是这么干,就是给种子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