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施大宣(1 / 3)

“什么?你没看错吧?怎么会有如此之多?”饶是韩庆之手里握着一间烟厂,也惊喜得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从先前许迁为了骗他入局的那处山洞中,弟兄们已经搬出了上万两的金银和折价与金银差不多的细软。

这次郑大旗发现的金银是先前的十倍,则意味着至少是十万两缴获!

而最近半年来定海商行又是研制盖伦战舰,又要兴建工厂铸造火炮,还要部分兑现给股东们的分红,花钱宛若流水。账面上的余额,满打满算都不够四千两银子!

忽然多出了十万两“横财”,让韩庆之的心脏,怎么可能保持平静?

“倭寇生性凶残,海上打劫之时,向来不给目标留活路。抢了货物不算,还会将看起来有钱的商贩和账房,绑了做肉票,让其家人来赎。”相比之下,来自郑氏的施大宣,“眼窝子”要深得多,笑了笑,在旁边低声解释,“而跑大明和倭国之间的商船,返程时所装载货物,又多以金银、珍珠、珊瑚等物和为主。倭寇只要成功截下一艘中型福船,收益至少都在三万两以上。若是载重千料的大福船,倭寇只要得手两到三次,便能存下十万两。”

“没看错,我没看错。倭寇都将金银装了箱,整整五十二箱!”郑大旗的回应声紧跟传来,带着沉重喘息。

“看样子,是积攒了一段时间,正准备装船运回倭国的。没等运走,就被咱们堵在了山洞里。”施大宣绝对是内行,笑了笑,继续解释。“等金银到了倭国,就会被当地得商人和僧侣兑走。然后当地的商人和僧侣,就又可以用这笔金银,从大明商人手里买各种货物。等大明商人带着返航之时,倭商和倭僧,就又把他们的出发日期和大致航线,卖给各路倭寇……”

“该死!”韩庆之听得心中一紧,头脑迅速恢复了清醒。

从十三世纪开始,倭寇就像吸血鬼一样,不停地在华夏身上吸血。所谓倭寇,实际上是倭国官府支持的武装劫匪。而那些道貌岸然的倭国的商贩和满口慈悲的僧侣,则是劫匪的同伙。

这种吸血行为,从明初一直贯穿到明末,中间只有非常短的二三十年,因为大明的全力征剿,才略作收敛。

而到了清朝末年,倭寇则变本加厉。从支持劫匪,到整个国家集体上场,武装抢劫华夏。依靠对华夏了敲骨吸髓,完成了其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可以说,倭寇的发展壮大,直到二十一世纪成为一流发达国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吸华夏的血,吃华夏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