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五章:另辟蹊径(1 / 3)

一个辫子,可以完成对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制。

辫子一顶上,使得他们从外表上天然就和他以前的族类之间产生了隔阂。

也因此,剃发归降早已成为了大清的惯例。

剃发归降。

多简单的投名状啊。

咱大清如今也不苛求太多,一个小辫儿大半个秃瓢,哪怕你不剃的锃光瓦亮,甚至留上一截头发也没啥,八旗子弟那穷乡僻壤的也没多少闲工夫逮着头发死磕啊?

稍疏忽一点,别说八旗了,就是老爱家多尔衮等人偶尔也不免是一头板寸加小辫儿。

这年头剃头就是为了统治,没那么多讲究。

所以多尔衮等人就算知道这事儿会引起反抗,也根本没考虑过放弃。

反正剃头很重要。

剃头后你留什么辫子咱大清如今不太关心也没什么严苛的讲究,只要你剃头,而且留了辫子就好。

所以。

多尔衮考虑到之前的经验,提出了一個自以为折中的法子。

拆屋不成,先开窗嘛。

简单的**运用。

也不剃的锃光瓦亮了,剃发只剃一半再留个小辫儿就算符合了新·剃发令的标准,易服的事儿先搁置,看看反应先。

王大臣会议多数赞同了这一点,毕竟之前剃发令受到的阻力和那些眼看就要掀起造反起义的声音他们也看在眼里。

但此时,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表示,咱们既然都作出了妥协,那这次的事儿实行起来必须要做的强硬一些!

“剃发令出了三次,若第四次不成,岂不被汉奴视作笑谈!如此那些忠于我大清的剃发之臣将置于何地!?”

此言亦是博得了赞同,多尔衮也点点头。

确实。

“败了,好在不是大败,就折了一县之地陛下不会看错人的,明俨定能胜过贼虏。”

越活越精神的王承恩抿一口茶水,对灵宝一县被屠杀的百姓不是很关心。

他如今忧心的只有一件事。

公主的事儿。

朱由检的命令如今传达不到裴伍的手里,只能落王承恩手里。

可王承恩也找不到裴伍。

更别说如今的卢氏县已经成为了前线,锦衣卫此时进城搜人那不添乱吗?

这要是传到朝廷里,他这个阉党干涉朝政还有碍战事的名头可是坐实了。

就算王承恩对裴伍有点信心,但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