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风云骤变!(1 / 3)

“咚,咚,咚!”

伴随着擂鼓的声响,久违的大明宫宣政殿的大门敞开,无数穿着青紫服饰的朝中大臣鱼贯而入。

和平时召开小朝议的兴庆宫兴庆殿不同,一旦是事关国家重要大事的朝议,就会进入大明宫的宣政殿内进行。

也是让平时没有机会进入皇宫的官员,来到宣政殿外的广场上,听议参与,知晓朝廷到底要宣布什么法令的机会。

能够更早一步的为接下来的事情进行准备。

而那些有资格进入宣政殿议事的官员,哪怕是最末尾的一个,也是无数大唐官员可望而不及的对象。

正式的朝议和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并非是拿出一个什么事情进行讨论,那是当朝的宰相乃至六部侍郎级别的核心朝议才有的事情,顶多还会叫上一些与这些事务相关的部门官员。

真正的大朝议,基本上讨论的都是已经决定得差不多的事情,只是需要经历一个过场。

偶尔也会有新的政事需要解决,不过也可以押后再议,不会拖延太长的时间,否则这么多人在殿内殿外的,也是十分的嘈杂,要处理的事情非常繁琐。

就连李隆基也不太喜欢这样的大朝议,只不过这是必须的过程,要更易太子之位的话,自然就得在百官群臣的见证之下。

要知道这样开启了宣政殿的大朝议来得可不止是百官,还有诸多一般绝不会来的各路勋贵,这次也都来了朝议。

眼看殿内一边是文官,一边是勋贵武官,泾渭分明的情况,倒是让李隆基这位大唐的天子颇为的满意。

只有平衡,才是御下的手段。

倒是站在文官班头的张九龄,还有李林甫,裴耀卿,都察觉到了一丝丝不对劲的味道,这是源自于帝国宰相的感知,总领国家事务的时候,他们就会有一种极为神而明之的感应。

不过三人都不知道这种不对劲的感觉到底来自哪里,眼看着大朝议马上就要开始。

心思最重的李林甫招来了一位宫人,请他出去帮忙递了几句话,紧接着又低调的回到了文官的队伍里,就好像没有出去过一样。

张九龄和裴耀卿两人看在眼中,虽然不喜欢李林甫做事的手段,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不得不说这位老对手的存在,确实让人觉得安心。

皇宫内外本身就已经天罗地网了,李林甫再添上一笔,那么不管是遇到了什么事情,都有了机动应对的可能。

实际上到了这個时候,除了李林甫隐隐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