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土地问题(2 / 3)

食这块短板。ъΙQǐkU.йEτ

贾诩赞同道:“兵是必须要征,如果不征兵,我们很难发展下去,也难以应对外部的压力,但是在军费上面,我认为有一个方面需要调整。”

杨昭道:“文和请说!”

贾诩说道:“就是抚恤问题。”

“主公制定的抚恤策略,以后对军费的消耗会很大。”

李儒也想调整这一点,很赞同贾诩的提议。

对于阵亡、因伤退役士兵抚恤金的发放,很多诸侯都会做,但他们只给一次,给完就算了,杨昭的做法,是每年都给,并且每年给的,比别人,包括朝廷一次给的都要多。

以前在良乡、在洛阳,人少的时候不觉得怎么样。

现在发展起来,人越来越多,每年都得支出一笔抚恤金,很拖他们的后腿。

“现在领抚恤的家庭,还不是很多,适当地做出调整,降低抚恤的水平,是最合适的。”

贾诩继续说道:“以后主公的兵力会越来越多,打仗阵亡的士兵多了,给的抚恤数目会很庞大,万一我们承受不过来,降低了标准,领取抚恤的人习惯高标准的,降低之后容易导致民心不稳。”

杨昭眉头一皱。

可以理解贾诩这番话。

比如你一直资助一个人,每个月给他三千块,给了一段时间后,你的资金出现困难,给不起三千,只能给一千五,甚至不给,那个人不会感激你,反而会怨恨你。

贾诩的说法,与此同理。

杨昭当时考虑的没有那么多,只是想拉拢部分幽州的人心,方便图谋大事。

随着发展的进行,暴露出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你们认为,该如何调整?”

杨昭问道。

李儒建议道:“和天下诸侯一样,一次性给所有抚恤,情愿多给一些,也不要每年都给。”

他的想法是最直接的。

董卓部下的士兵,还经常得不到抚恤金,对此早就习惯了。

贾诩说道:“我建议削减抚恤,给少一些,再制定一个期限,比如五年之内可以领取,超出五年就停了,毕竟士兵为我们拼死打仗,战死沙场,或者因伤退役,我们不能寒了家属的心,也能为主公树立仁义,笼络民心。”

杨昭考虑了一会道:“按照文和的标准去做,等会我写一份书信去良乡,北海郡这边,直接执行。”

他们在北海的兵不多。

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