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收缩与扩张(3 / 4)

一亩,还真是半卖半送。”

惠城的土地,特别是靠近东边的土地,价格几乎是两年前的五六倍,不管怎么看,这桩买卖都不亏。

张嘉怡趁热打铁道:“那这个项目,张董你是怎么看的?咱们同不同意?”

“我原则上不反对。”张昊想了想回答道,“不过,咱们丑话先说在前头,马上能源危机就要来了,新基地的能源供应,市里必须负责到底。”

“那是当然,其实据我观察,这件事背后搞不好是粮食署主导的,某种意义上,他们比咱们更乐见其成。”

有粮食署保驾护航,新基地绝对出不了问题。

张昊顿时恍然大悟:“我说呢,即便建了这个新基地,市里也占不到多大便宜,原来粮食署才是主谋。”

“你说错了,市里同样获益匪浅,新基地起码能提供三千个工作岗位,何市长又不是瞎子,怎么可能会无动于衷?”

“行,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张昊一锤定音道。

张嘉怡终于露出了笑脸:“你同意就好,认真说起来,这次能源危机对咱们来说,是一个很大机遇。

众所周知,很多明星企业都是在逆境中完成扩张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十年一次的经济危机,每次经济危机都是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的时过程。”

“这次扩张仅限于惠众公司,仅限于新基地,我不希望再看到其它项目上马,就算送上来,我也不会签字的。”

张昊最后告诫道。

因为蝴蝶效应,他的“先见之明”越来越不管用了,加上心理年龄的影响,整个人不可避免地滑向了保守。

张嘉怡一脸郑重地点点头:“我跟你保证,除非有突发情况,否则未来十年,公司都不会再上马一个项目。”

这里补充一句,饲料厂已经与蚯蚓养殖公司合并了,面对如此充足的原材料,扩张是迟早的事。

接下来,张昊把注意力放到了惠民公司的身上,东科院最近培育出了一种新型品种的香菇,虽然产量不增反减,但却大大提升了耐寒性。

这条消息是公司智囊团收集到的。

“高总,我希望你们能尽快引进这种香菇,产量低点可以接受。”

“是,我等下就去联系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