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变化(2 / 3)

语言习俗上和赵国相近,但是又被秦国统治了几十年,而且秦国攻占河东的时候,驱逐了大量本地人,又迁入大量秦人,因此秦国的语言习俗也在河东大地上广为流传。

魏国收回来之后,又再次推行魏国的语言风俗,导致现在看起来有些混乱,盖聂经常能看到两个人使用不同的方言交流。

负责修路的官员有时要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和其他人交流。

这还是在河东,不少黔首都能听懂雅言的情况下,若是在地大物博的楚国,不找个翻译想要和某地的黔首交流,完全不可能。

这也是各国征兵的时候为什么基本上都是按照地域征兵的原因,只有这么做,主将的命令才能一步步传达下去,如果没有一层层的‘翻译’,士兵压根就不知道主将在说啥,更别说打胜仗了。

这种情况下,就是白起乐毅来了,也只能抓瞎。

道路上过往的商人很多,和秦国形成鲜明的对比,秦国除了极为发达的官商之外,民间商人屈指可数,不过最近有放松的迹象。

秦王稷见到三晋不断翻番的商税,有点眼馋了。

官商虽然能够收的更多,但是局限性太大了,毕竟不是为自己赚钱,没有人会去冒险,干好了没好处,干的不好还要杀头。

而且朝廷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无法注意到各个方面,但是民间那些商人不一样,只要有发财的机会,就会有人朝里面钻。

不过重农抑商之策早已深入人心,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改变的。

和赵国一样,魏国在关键地段建了收费站,过往的车辆都要收费,行人则可以免费。

检查的人员看了一眼盖聂背上鼓鼓囊囊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不是武器,没敢多问,就放行了。

反正河东北面就是赵国了,杀人放火和魏国没有任何关系,而且看着盖聂高大威勐的身躯和疙瘩似的肌肉,就知道不好惹,搞不好自己加上两个同伴都不是他的对手。

没必要和小命过不去。

到了赵国境内之后,道路变得更加宽阔了,毕竟水泥是自家产的,成本低,不像魏国还要计算成本。

路上还能看到拖家带口的行人,在官府的组织下迁往河套。

“到了之后一定要想办法报个平安,宅子我想办法给你留着。到了那里如果不像官府说的那样你再回来。如果真像官府说的那样,给分地分牛,还让娃娃能读书识字,等老娘走了以后,兄长我就带着你嫂子和侄子去投奔你。”盖聂听到一个男人